是祸是福。
慈禧虽然完全不懂农业生产,但听自己的心腹小太监这么说,心中也是大定。
看来果然如自己所想,这所谓的大明国也不过是和当年郑明一样,是一股孤悬海外的海匪罢了。
这些明人也真是的,两百多年了,还改不了虚报战功的传统。
还是我大清实诚。
八里桥说是击毙洋兵3员,那就是击毙洋兵3员,可不会吹嘘武功!
如果知道慈禧此刻的想法,朱厚照一定会揭棺而起,有一句妈卖批要讲。
总之,数月前大明复辟的消息传回北京,北京城的爷们可是风声鹤唳了很久。
今天传说明军到了塘沽,明天就又说那个德武皇帝已经在凤阳祭祖了。
但是过了小半年,度过初时的恐慌后,迟迟不见明军的影子,人心这才算慢慢安定下来。
如今看来,应该是多虑了。
当年那郑成功、郑经号称拥土千里,但实际上呢?
台湾那破岛还没有福建一府的人多。
慈禧又听了两三份报纸,里面说的都是工业、商业、农业方面的事情,夹杂着一些新型装备的战恐介绍。
只不过,慈禧完全听不懂,无知者无畏。
总得来说,她想要听到的,大明有兵员几何,有岁入多少万两,有战马多少万匹,有鸟枪抬炮多少万杆,这些数据她是一样没听着。
怪只怪长法战争打响之后,长州藩这边也没有了新的报纸,慈禧没有看到7月份关于大明国庆阅兵的特刊吧。
不然她应该就没有一边抽烟,一边坐着软轿前往养心殿会见大臣这么惬意了。
清朝皇帝一般每周两三次上朝议事,但并不是那么正规,与之前的朝代相比,清朝其实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
康熙朝曾沿袭有“御门听政”制度,冬春季早六点,夏秋季早五点,先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政,多少有早朝的味道。
不过到了咸丰朝,“御门听政”就被取消了。
如今同治皇帝基本只是个傀儡,由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垂帘听政。
听政的地点在靠近西六宫的养心殿暖阁。
不过今日不是上朝的日子,慈禧是来与自己的政治盟友碰头的。
今日慈禧与李鸿藻、倭仁等理学清流领袖所密谈的,主要是恭亲王府反扑的事情。
这些日子以来,鬼子六借着明国复辟之事,恐吓朝廷要在天津重启洋务,扩建同文馆,聘请洋人教官训练新式军队,并找靠谱的中间商,再次购买西洋舰队,以便出海剿灭伪明逆贼。
·
说实话,鬼子六说的这些慈禧还是蛮认同的。
她又不是真的傻,不知道洋枪样炮厉害,当年剿灭郑明靠的还是施琅这样的降将呢,依靠洋人剿灭这股新明也并无不可。
而且经历过木兰秋狩,被洋枪样炮追地远遁热河,慈禧也是很清楚洋枪样炮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