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补齐了本土工业的多项短板,也为本土工业商品的输出,提供了一个渠道。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列强国家处于帝国主义经济时期,而帝国主义经济最典型的特征便是贸易保护主义,本国市场和本国附属的殖民地只允许本国商品进入,外国商品不经允许,绝对不能进去本国市场。
庞大的殖民地市场为英法两国提供了庞大的工业市场,大量的本土工业商品通过远洋运输,进入殖民地,然后以垄断性的姿态大肆倾销,最终获取极为可观的经济利益。
后发工业国家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本土的工业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发展需要,因此必须走向扩张海外市场的道路,这也是二十世纪初,美国、德国等后发工业强国挑战英法殖民秩序的主要原因。
和德国、美国相比,汉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平,还没有达到本土市场饱和的程度,但是在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即将完成时,面对本土工业产能突飞猛进般的扩张速度,提前筹划本土产品未来的海外市场布局,已经是一件摆在政府眼前的要事。
19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人托马斯通过向衬有白云石的贝塞麦转炉中掺入石灰的方法,解决了含磷铁矿石的脱磷问题。
这一技术突破使得广泛利用含磷铁矿、提高钢的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等有了可能。
1879年德国人破解了托马斯发明的钢铁冶炼方法,并且将其应用于本土钢铁冶炼行业,
19世纪90年代初期,得知托马斯冶炼法在欧洲诸国间的传播和扩散,
汉国政府对这一最新技术成就作出了迅速反应。
1882年12月,由汉国驻德国公使馆牵头,汉国钢铁联合体迫不及待地将这一技术引入了汉国,汉国的钢产量由此而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次年,汉国生产托马斯钢1782吨,贝塞麦钢1.1万吨。
到1889年年初,受到大办铁路的影响,
汉国本土的粗钢产量达到每年24万吨的规模,生铁产量达到每年31万吨。
同一年,世界粗钢产量达到1000万吨。
美国以402万吨居世界首位。
英国排在世界第二,产量增加到353.6万吨。
德国以201万吨紧随英国之后,名列世界第三。
法国虽然排在第四位,但产量仅有70万吨,与前三强差距甚大。
俄国产量缓慢增长到37.8万吨,保持世界第五的位置。
而汉国粗钢产量排在奥匈帝国、意大利之后,排名世界第八。
本土钢铁产量大跨步迈入世界前十的行列,本土铁路总里程由1879年的2000公里长,增长至6000公里,而化工、电气、内燃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型行业,更是在汉国得到跃进式发展。
大化工战略是十年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立国二十一年,跳跃性发展十年,大化工行业已经成为汉国大工业领域成长最快、最为国民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