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就这么滑过。
到了新岗位数日后,杨德利越发的喜欢这份工作了。
能练字,多好啊!
他抄写的很认真,甚至会跟着读出来。
“……赏宝应县公王颂三千贯……”
杨德利停笔,抬头,目光中全是疑惑。
“不对!”
边上的令史皱眉,“别出声!”
抄写需要安静,杨德利一边抄写一边嘀咕,声音很小,大伙儿还能接受。但说话是不成的。
杨德利仔细看着文书,起身出去。
“高主事。”
他寻到了上官仓部主事高瑾。
高瑾抬头,眼中的不耐烦一下就郁积了起来,“何事?”
杨德利递过文书,“高主事,这宝应县公才将被陛下罚了五千贯,可才过了十日不到,怎地又赏了他三千贯?某觉着不对。”
上次的事件后,贾平安给表兄说过,一句话,皇帝对王颂是恨之入骨,若非可以,恨不能把他一家子都发配去岭南。
这样的人,皇帝怎会朝令夕改的赏赐他?
高瑾看了文书一眼,“这白纸黑字的写在这里,你质疑什么?”
杨德利涨红着脸,“高主事,陛下英明神武,怎会朝令夕改?”
咳咳!
这等事儿大伙儿都知晓,不外乎就是小圈子给王颂弄了个小功劳,随后附在一群报功的官员权贵的名册里送上去,一般数额不大皇帝都不会仔细看。
这便是混赏赐。
若是那等事无巨细都要仔细查看的帝王,这等事瞒不过。比如说以后的朱元璋。
但李治刚登基没多久,最近忙着了解官员的情况,以及各地的具体情况,每日忙的不可开交,这等文书报上去,他哪里会仔细看。
有心人呐!
高瑾心中叹息,但这等事他不敢捅,否则小圈子能弄死他。
想到这里,他沉声道:“这不是你该过问的,回去做事!”
可杨德利却梗着脖子道:“这是国财,为何不能过问?”
高瑾怒了,指着外面喝道:“滚出去!”
“闪开!”
外面有人在呼喝,接着传来了户部侍郎周和的声音,听着很是轻柔。
“英国公请看,这里便是仓部令史理事之地。”
竟然是英国公来视察?
高瑾赶紧端坐着。
“老夫看看。”
话音刚落,李勣就在周和的陪同下走了进来。
杨德利束手而立,高瑾起身,“见过英国公。”
李勣颔首,拿起案几上的文书看了看。
周和在边上介绍道:“这几日户部忙碌,有的事都转到了仓部,这便是最近赏赐的账目,回头做好了送去度支那边。”
李勣点点头,这等文书他也不会细看。
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庞大的机器,上位者要做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