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教授你们知识。
现在,离开你们的座位,面北而拜,三叩首,谢君父开学之恩。”
这群小孩子都老老实实的离开座位,在这名翰林学子的代领下,向着皇宫的位置撩袍下跪,肃容静声,行三叩首,童声稚气的喊道:“君父万岁万万岁。”
等这些孩子站起身,徐广继续说道:“现在,你们要向为师鞠躬行礼,谢为师传授之恩。”
“谢恩师传授之恩。”
“人不知恩不立,人不知礼难行。”
徐广正色道:“将来每一日的第一堂课,你们都要记住谢君父之恩,每一堂课,都要记住向讲师致礼。”
孩子们都齐声喊道:“谨遵恩师教诲。”
很满意孩子们的态度,徐广这才颔首让这群孩子落座,拿起书本。
“读书先学识字,识字先学发音。”
古有切韵,共一百九十三韵。分平声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可谓繁琐复杂,仅识字一项,入门就需数年之久,朱允炆自然不可能放着后世更方便、经过几十年努力改进的汉语拼音文法不用,舍近求远的选择切韵。
所以这本国学的第一课,就是后世每一个孩子都熟悉的波泼墨佛的特了呢。
这就是为什么朱允炆一再强调,童学招生原则上只招收未曾识过字的孩子,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从零开始的基础上学习,而不会觉得别扭。
学拼音就要出拼音字典,后者还没有诞生,翰林院倒是收录编修了出来,工部这边的印刷工作暂时没有跟上罢了。
国学课的基础如果说是学生母、韵母和发音。
那么数学课的基础就是学朱允炆一手创造的大明数字和祖宗的智慧九九乘法表、加减法之类的。
这些不同于汉字的数字符号让这些孩子更觉得新奇。
数学课之后的品德课就比较枯燥了,品德课的基础是认知。
认知身份和不同身份之间的关系。
“皇上、父亲、母亲。”
孩子们最先认知的便是这三个身份词后的意义,而后便是延伸的那首大家耳熟能详又被朱允炆魔改的儿歌。
“父亲的父亲叫祖父、父亲的母亲叫祖母;父亲的兄长叫伯父、父亲的弟弟叫叔父。
母亲的父亲叫外公,母亲的母亲叫外婆;母亲的兄弟叫舅父、母亲的姐妹叫姨母。”
“师父,您说皇上等同于我们的父亲,那么是不是说皇上就是我们父亲的兄弟呢?”
有一个学生提问,当堂的教师就笑着摇头。
“皇上是父亲的形容是一种广泛的身份,他不仅是你们的父亲,也是你们父亲的父亲,也可以是你们祖父的父亲,因为君父是天下所有人的父亲。”
“哇。”
这些孩子都颇为吃惊的惊叹一声,然后就是挠头。
“那站在皇上父亲的面前,是不是我跟我爹就属于兄弟了。”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