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没什么热闹可靠,这次国庆会演轰动了四外八庄。
云舒把小壮托付给福生嫂子,带着大壮、海川,跟着赵小满、王堂生一帮子半大孩子在大人的带领下,也去凑了热闹。
进了十月,山里已经很冷了,单衣单裤外已经需要套上毛衣和棉袄了。
等到晚上,山风刺骨,呼啸而过,简直比那山里的狼嚎还要恐怖。
这天,天上稀稀拉拉下起了小雪,而村里则组织砍白菜挖萝卜了。
六十年代,因为塑料的稀缺,大棚种植几乎没有,所以萝卜、白菜、就是北方冬季仅有的冬储菜。
还有土豆和红薯,这两样产量高,基本上是要当做口粮分配的,不属于蔬菜系列。
云舒和大壮被爷爷分配了一个轻省的活计,跟在打菜的大姑娘小媳妇身后把她们打落下来的烂白菜叶子送到村里的养殖场,给猪改善一下伙食。
秋收收了玉米后,村里开垦出来的地都种了白菜和萝卜,收获上来的白菜萝卜除了分配给村民的冬菜外,还需要拿出一部分卖给供销社,和任务猪的意思差不多。
收完了生产队的,还有自己自留地里的,等收了白菜、萝卜,赶在霜降前,还要挖红薯。
整个十月,竟是没有一天是闲的时候。
等云舒为了那几个工分,将地里的红薯秧子都扯回去喂猪后,一场小雪也纷纷扬扬下了起来,至此,大队里才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农活了,北方一年一度的猫冬,也要开始了。
不过对于清溪大队来说,在猫冬前,除了过年,大队里还有三场“盛事”。
一便是分粮。
农村一般分两次粮,夏粮和秋粮。
清溪村向来是在猫冬前,和冬菜一起,将秋粮分配下去的。
因为东北这边冬天天气冷,只有等开春了才能种春小麦,所以如今分配的这些粮食是要吃到七月中旬麦秋收麦子的时候的,但分到的那点口粮怎么够吃?
所以一到春夏之交,往往是农村最困难的时候,借粮都没处借去,因为大家都没得吃。
如今要分粮了,哪家不重视!便是云舒,也装着一脸兴奋,所谓“入乡随俗”是也。
十月底这天,小雪早停了,不过温度太低,虽然阳光明媚,但薄薄的一层雪却没有化去。
但即使是枕风宿雪,也没有打消社员如火的热情,不等大队的大钟被敲响,就纷纷走出家门,早早在大队门前排好了队。
等云舒把小壮送到了旺爷家,带着海川和大壮来到大队时,大队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龙。
大队前面就是村里集会和打场的一片平整空地,此时,大队长王大志、村支书赵永庆、两个生产队的队长、还有会计、出纳,正坐在两张破旧长桌旁,桌子前是一把老秤。
所谓的老秤就是依旧沿用十六两制的秤,这把老秤是起称点为50公斤,最大称重量为250公斤的大秤,秤杆就两米多长,要用时,往往要一人拿秤杆,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