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公平起见,盒子上只有考号,并没有考生的名字。
对应名字的那份名单,已经被总考官封存起来,全部验卷统分完毕之后才会解开。
定段考试是文物协会的大事,协会办理得非常认真。
盒子被分为十二类,每类里面放置的物品都不一样。这就杜绝了相互之间偷窥作弊的可能。
类别的标记会显示在盒子的logo下方,考官一眼就能看出来。
黄脸修复师拿起最上面的一个盒子,念道:“卯类。”他看了一眼旁边的答案单,拿出盒子里的信笺,一样样念了出声。
“乓锤、钢錾、研钵……”
他满意地点头,“不错,都填对了,字也写对了。”他又往回看了一遍,发现的确没问题,笔点朱砂,一个“三十三”的字样写上了信笺的左上角,被另一个工作人员立刻捧走了。
他是觉得年轻修复师应该平心静气多磨练一阵子,但也不会刻意去打压别人。再说了,大部分报定段考试的,都是后面有背景的,这样封名考试,随便乱来,没准儿还会误伤到自家人呢。
考官们安静下来,一个接一个地批点下去。
这项考试是三项里最简单的一个,全对的人还是很多的。不过考官们也很严格,笔迹不清的无分,错漏笔划的无分,同音异形的无分,当然彻底弄错的,那更是不可能有分了。
“咦!”突然间,考官里发出一声惊呼,旁边几个修复师一直转头,“怎么,有什么不对吗?”
“这手馆阁体,写得当真不错啊。”
书画是文物里的一大门类,书画修复当然也是。在这里的低段修复师们,倒有三分之一的学过或者专精书画修复。而从事这一行,免不了对书法要有一些研究。
于是,听见这声赞叹之后,不少考官都站了起来,走到这人身边,凑过去看。
这一看,他们也惊讶了。
“这馆阁体相当有火候啊。”
馆阁体相当于古代的印刷体,一笔一画如同印刷而成,非常工整。在古代,它就是考场通用字体,以“乌黑、方正、光沼、等大”为特点。
明代的时候它叫“台阁体”,清代才改成“馆阁体”。
它是楷书的一种,由“欧体”、“赵体”演变而来,要求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个性。所以大部分时候,它在易于阅读的同时,也免不了千篇一律的毛病。
但即使是在这样一种字体里,也不是没有大家之作。
明永乐时,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就写得一手好馆阁体。他的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于端正中隐含自己独有的个性,算得上是一时大家。他深受明成祖朱棣赏识,片纸千金,馆阁体自此开始被模仿学习,成为流行。
现在出现在他们面前的这张信笺,上面的一排排小字端正清晰,充分保留了馆阁体原有的特点。同时,它又秀逸洒脱,圆融自如。
看字观人,这笔字绝不会让人觉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