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政战(3 / 3)

上少了这些天常带着的玩笑之意,多了几分风霜。

两人谈了一整夜,一路上也没甚要说的。

只在城门打开时,正好看到一轮旭日从东面缓缓升起。

“真是大好河山。”

“我辈无能,大好河山犹沦落胡尘。”

“这次胡虏没能打垮我们,我们早晚能北伐。”

张珏停下脚步,道:“昨夜忘了说,在我这里,北伐,比什么高官厚都有用。”

“好,但我们得再等等。”

这话,一点都不霸气。

他们有志向,但离成功还远,还得要隐忍。

李瑕抬了抬手,止住张珏再送,径直上了马车。

车厢内被褥铺得很厚,但颠簸还是有的,李瑕枕着头,心里回想着这次延安之行。

延安之行,看似没有吃亏,但李瑕是亲自来的,依旧不能争取到杨大渊及其兵力。

而忽必烈只下了一道改国号的召令,竟是已把出师不克、仓促撤兵之后人心浮动的情况稳定下来。

那在别的地方,忽必烈受士庶仰望的程度怕是要不降反升。

因为他马上要建立元朝了。

不论南边承不承认,在金国之后,中原又会有一个有法理的王朝。

这对李瑕的势力其实会有很大的影响和打击。

金国遗民一直是李瑕势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韩承绪与杨果便是他最初的助力,包括他们招来的亲朋故旧,还有廉希宪、张弘道、刘元振等人也算是金国遗民。

中原汉人对蒙军的残暴深有体会,一部分人其实比宋人更憎恶蒙古的凶残,只是不得不屈服。他们受的苦难更多,对天下一统的盼望也比偏安享受太平的宋人高。

但另一方面,他们祖辈生活在辽、金治下,对于汉化的异族王朝接受程度又很高。

他们不像张珏这些宋将出身的能最坚决地抗击胡虏。

忽必烈改国号,既是稳住中原汉人,不给李瑕趁机搅动人心的机会,也是对李瑕势力的一次反攻,政治上的反攻。

本是李瑕要瓦解“漠南蒙古政权”,却成了“大元王朝”与“宋国臣子”争取中原人心的较量。

忽必烈都不需要求胜,在这双方都无力出兵进攻的情况下,他只要保持稳定,一两年间能够平定阿里不哥,待回过头来,依旧能以国势压住李瑕。

政局稳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动荡的政权什么都做不成。

既是两国之争,战场上不能输,政治上更不能输。

必须要做出应对,但具体如何应对,在延安府是议不出的,故而要尽快赶回长安。

更让李瑕头痛的问题在于,忽必烈马上要建立大元了,宋廷反而趁势开始夺取夔门。

外虏才退,还在虎视眈眈;内患又起,正在咄咄逼人。

像是都吃准了他这个大宋臣子是好欺负的……

www.。m.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https://titan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