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安危不上心,因此在筠连召了不少女兵,很快便将整个帅府的护卫布置好。
反倒是李瑕的兵力都派遣出去屯戍或守卫蜀道,反而没多少人在身边。
他穿过后院,一路走向前衙,倒感觉到了些蜀帅的威风。
“大帅。”
“大帅……”
拐过回廊,走进议事堂,李瑕跨步而入,只见堂中只有韩承绪一人,正在整理案上的册子。
如今张珏、易士英相继回师上任;李墉尚在山河堰主持水利。
暂时,李瑕已仅余韩承绪这一个幕僚在身边。
空荡到有些寒碜。
“阿郎来了。”
“韩老请坐。”
韩承绪感慨道:“想起初至庆符县时啊,县衙虽小,五脏俱全。汉中刚收复,真是一无所有啊。”
李瑕玩笑道:“本想把林子、刘金锁召来凑数,但长宁军一撤,城内还须有将领巡视治安……今日,我与韩老议事,人虽少,却能定下最重要的计划。”
“我无诸葛之才,否则可与阿郎效隆中对,岂非美哉?”
李瑕道:“愿与韩老作汉中对。”
韩承绪抚须而笑,之后摆手不已。
他知道,他之于李瑕,远不如诸葛亮之于刘备。
“阿郎心有定计,小老儿为阿郎拾遗补缺。”
两人各自坐下,沉吟着,准备商议接下来的计划。
“我不确定蒙古的汗位之争要持续多久。”李瑕先开口,缓缓道:“但我们必须在三年之内,理顺整个川蜀的局面……我思绪很杂,烦请韩老为我匡正。”
“阿郎请说。”
李瑕看了看这空荡荡的议事堂,道:“先谈人事吧,我已派人将杨公、以宁先生、李昭成、聂仲由等人请到汉中。”
“那昭通城?”
“我命蒲元圭、蒲帷父子先到昭通。”
韩承绪问道:“阿郎信得过蒲元圭?”
“信不过,但我信得过蒲帷。”李瑕道:“还有,蒲元圭有降蒙之罪,不宜出现在我幕府。”
韩承绪沉吟着,提醒道:“阿郎宜调高长寿坐镇昭通、蒲元圭辅之,蒲帷、伍昂镇威宁。如此为宜。对了,杨公北上时让搂虎随行护卫为妥,路上虽安宁,也显重视。”
“韩老高见。”
李瑕点点头,提笔给高长寿写信。
韩承绪又道:“虽有房言楷主政叙州,潼川府路安抚使易士英却不是阿郎的人,把以宁调回来……”
“无妨。”李瑕道:“幕府无人,为之奈何?只要易安抚能使潼川府路兴盛,不在意是谁的人。毕竟蒙古势大,我这蜀帅不至于数年内叫他叛宋。”
“阿郎所言甚是。”
李瑕道:“但我幕府人犹不足,请韩老、杨公去信北地亲朋故旧,多请些先生回来。”
韩承绪道:“当然之理,也请阿郎为长远计,于汉中多兴学堂。”
李